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73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补壹刀:应向世界道歉?为何中国总是错?中国如何才能不错?

[复制链接]
730 0
                       
<strong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transparent; box-sizing:border-box; font-weight:700">执笔/刘仰

“中国人应该向世界道歉!”“中国给世界添乱了!”

正当中国以举国之力抗击疫情,相关工作得到世卫组织高度认可的时候,个别人的“道歉论”却在网上冒了出来。

?其实,这类言论并不新鲜。每当中国有点事,这种言论都会改头换面地出来。

在那些人的口诛笔伐下,错的总是中国!世界问题的根子总是中国!中国永远都是这个世界上品行不端的问题少年!中国永远是他们审判的被告!中国永远是第一嫌疑人!骂中国、审判中国,在他们那里永远是政治正确的首选!

为此,他们可以不顾事实!



就事论事地说,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究竟在哪里,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凭什么就认定是中国?为此还不惜造谣某个“0号病人”。

即便以后查明源头,现在也无法确认它究竟是人为的,还是一场意外的天灾。凭什么对中国总是采取“疑罪从有”的歧视?

进一步就事论事地说,新冠肺炎在武汉出现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团结一心、奋力抗疫。其果断、其效率、其严密、其成果,全世界有目共睹,敬佩有加。难道这些居高临下谴责中国的人,看不见这些事实?

随着疫情在多个国家出现及其发展势头,国际上从世卫组织到政府官员,从媒体、专家到普通民众,对中国已采取的高效防控措施,或者大力称赞,或者大加羡慕,或者反躬自身、对照差距。为何有些人对此置若罔闻?

扯远一点说。上世纪80年代,艾滋病首先在美国爆发。虽然关于艾滋病的源头仍有争议,但美国政府当年重视不够,管控不力,导致艾滋病在全球扩散,这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全球艾滋病累计感染人数超过6000万,其中已有2200万以上病逝。即便在美国,目前每年新增艾滋病感染者仍超过4万人。艾滋病的死亡率为99%。

面对美国政府的松懈,我们何时听到那些人要求美国道歉?双重标准不仅是美国的常用手段,也是中国某些崇美者对待祖国的不二法则。


究其原因,几十年前,自从中国人“民族劣根性”的论调大行其道以来,“中国总是错”的种子就已经种下了。几十年来,这粒邪恶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授粉,结出一系列咒骂中国的丑陋果实。

尤其在苏东剧变后,中国没有按照美国模式奉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在那些人眼里就仿佛成了中国的“原罪”。由此他们就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轻轻松松、不厌其烦地指出――中国又错了!

他们无数次重复“中国总是错”,其实就是在推销他们治理中国社会的现成方案:像美国一样,按照美国模式做!

所以,只要民主就没问题了,只要言论自由就没问题了。只要像美国一样,即使有问题也是小问题了。艾滋病这么大的事没有人指责美国,不就是例证吗?

为何中国总是错?中国如何才能不错?这就是他们的诊断和药方――中国是专制,只要民主就会痊愈。

但他们根本不管世界上那么多按资本主义模式运行的国家,包括美国自己,也是沉疴缠身,病秧难除。

他们也完全不顾中国近几十年来独立自主发展的成功,甚至因为中国越是成功越是气血紊乱,阴阳不调。因为中国越是不按美国模式取得成功,他们的美国梦就越不可能兑现。

于是,他们成为一小撮“恨国者”。

这些人已全盘接受美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一旦机会出现,他们就会扇阴风、点鬼火,如跳大神一般念起他们谴责中国的咒语。

那么,这些“天灵灵、地灵灵”的压胜术,真能摧垮中国的阳刚之躯吗?需要警惕,但我相信邪不压正。

<strong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transparent; box-sizing:border-box; font-weight:700">作者是北京文化学者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6 04:19 , Processed in 0.023514 second(s), 3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