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4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习近平拉他手坐到身边 他用算盘造出中国首艘核潜艇

[复制链接]
140 0
                        一穷二白的年代,他凭借一个算盘,开始研制核潜艇!

黄旭华:“哪有现在的什么计算机啊,没有,我们只有算盘。”



挑战极限,62岁总设计师笑对生死考验!

黄旭华:“有些人给家里写了遗书啊。”



工作保密,30年隐姓埋名不能和家人相见!

黄旭华:“我忍住啊,这忍住的心情,只有我自己晓得。”



以身许国,93岁高龄仍然坚持工作!

黄旭华:“做到我不能做为止。”



2017年11月17号,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拉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的手,请他坐在自己身边。48年前,正是他、亲手把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推进大海。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



一项秘密使命改变了他的人生

1958年夏天,黄旭华被上海船舶工业局派往北京出差。但对出差的具体任务,单位领导却只字未提。在北京公主坟附近,黄旭华找到了目的地,这是一个偏僻幽静的院落,戒备森严。离开上海时,连一件多余的衣服都没带的黄旭华,从此在这里度过了长达五年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黄旭华从事的秘密使命被称为“09计划”。29人组成的团队,大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34岁的黄旭华之所以成为其中一员,是因为他不仅学的是造船专业,而且还曾经到苏联学习过常规潜艇知识。

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很清楚,国家如此迫切地把研制核潜艇提上日程,是迫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



1954年1月,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服役。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核潜艇的出现,把一个国家的战略防御从陆地推向遥远的大海。它不仅可以携带战略导弹,摧毁任何目标。更可怕的是,它长时间潜伏水下,无影无踪,令对手防不胜防。

黄老说,“在那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必须有核潜艇,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安全,为了保卫我们海边的资源,为了遏制美国的核讹诈。”



1958年6月,中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第一份文件――《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得到中央批准。自此,中国的核潜艇事业,踏上了蛟龙入海的漫漫征途。

研制核潜艇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涉及水下航海技术、水下机动核电技术、导弹兵器装备技术等众多领域。当时的中国不仅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包括黄旭华在内,甚至没有人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子。

1959年国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正是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希望苏联老大哥能够提供核潜艇技术支持,但赫鲁晓夫的回答却是:“中国想研制核潜艇,那简直异想天开”。面对苏联人的拒绝,毛泽东发出了这样的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不具备条件怎么办?作为总体研制的负责人,黄旭华提出“骑驴找马”!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他让研究人员从国外保密控制极其严格的报刊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



有人从香港带回一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他们就从这个玩具入手,研究核潜艇的构造。没有计算机,庞大的数据运算他们就用算盘一点一点完成。到1962年,黄旭华和同事们已经探索到关键技术157项,完成实验课题254项,一切进展顺利。

然而就在大家的报国热情熊熊燃烧的时候,中央突然做出决定:核潜艇工程―――“下马缓行”。

一穷二白的年代,他造出不可思议的神话

黄旭华的老家是广东省汕尾市的田?镇,父亲是一位当地很有名望的老中医。14岁以后,黄旭华辗转广东、广西几地读书,并于1945年参加了国民政府的大学招生考试。被上海交大录取。



从青年时代起,面对国家和民族遭遇的深重苦难,黄旭华逐渐树立起了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我当时想我不能学医,学医改变不了国家。我要学造船,抵御列强从海上对我们的侵略”。

1949年7月,从国民政府的国立交通大学顺利毕业的黄旭华,3个月后,成为了新中国华东区军管会船舶建造处的一名技术员。

到1958年,他加入了秘密研发核潜艇的团队。从此保守秘密、完成使命,制成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就成了黄旭华矢志不渝的毕生追求。



因此当国家决定“09计划”下马的时候,黄旭华并没感到失落,他知道这是当时的共和国所能做的唯一选择。上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遭遇严重困难,国力难以支撑核潜艇的研制,必须为另一项国家绝密工程――原子弹的研发让路。

黄旭华坚信,“09计划”一定还有重启的那一天。项目叫停后,大部分人都走了,但黄旭华没有走。他和少数一批留下来的同事继续进行理论攻关和科学实验。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惊雷响彻神州、震惊世界。

黄旭华敏感地意识到,核潜艇研制的第二个春天就要来了。1965年3月20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11次会议,正式批准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

重新上马的核潜艇秘密研发总部,设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岛上。一大批解放军官兵、技术工人和大学毕业生,怀揣报国梦想,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

为了工作方便,黄旭华把妻子和年幼的女儿接到身边。但岛上生活条件之艰苦,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据黄旭华的大女儿黄燕妮回忆,那时,“地瓜叶和红薯都一起煮在里头的,好一点的挑出来是我父亲吃,差一点的去喂猪,也就是说和猪在同一个锅里煮吃的东西。”



高粱面,是高粱壳和米一起磨成的面,又苦又涩,扎得嗓子疼,吃完了好多人便秘。过年过节,单位贴出布告,为欢度春节,每家每户供应红方(豆腐乳)两块。

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这些从事着中国最尖端工程的科学家,每天都要面对的是饥肠辘辘。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影响黄旭华对核潜艇事业的信心和努力。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同事们完成了为中国核潜艇定位、定型这样一个重大课题。





从世界成功的经验看,核潜艇主要有两种造型模式:一种是常规型,一种是水滴型。水滴型当然最好!但美国为了制成水滴型,先后经历了“常规型加核动力”、“水滴型加常规动力”、“水滴型加核动力”三个阶段,花了11年时间。中国的路该怎么走呢?



黄旭华认为,中国没必要重复美国的老路,应该三步并成一步,直接研制水滴型。这个观点得到了聂荣臻元帅的支持。这样,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外型,正式确定为水滴型。





在无比简陋的条件下,在生活困难的日子里,黄旭华和8000多名解放军官兵、工人、技术人员一起,怀着为祖国奉献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不分昼夜、忘我劳动。核潜艇的各项施工进度,大大加快。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鲜花掌声欢呼声中,徐徐驶向大海。从1958年立项到1970年下水,仅用了十二年时间。

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是编入海军序列。

1985年11月25日,“长征一号”核潜艇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自持力考核训练航行,创下了核潜艇最大自持力新的航行记录。

当外界好评如潮的时候,黄旭华没有沾沾自喜。他知道,第一艘核潜艇还不能算圆满成功,它还没有通过极限深度下潜试验。只有通过了极限深潜,那才算大功告成。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1988年春天,极限下潜试验在南海悄悄进行。对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来说,这是必须通过的严峻考验。但试验进展得并不顺利。对于极限深潜,170多名参战人员,全都忧虑重重。

世界上已有10多艘核潜艇在测试或航行时沉没了。在大海深处,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水的压力是一吨重。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

为了稳定大家的情绪,保证试验顺利进行,黄旭华作出一个大胆决定――跟官兵一道下潜。

回到家里,黄旭华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妻子。下潜能否成功?能否平安归来?他要做出最坏的打算。妻子李世英和黄旭华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她知道深潜的意义,更知道深潜的危险,但她毅然支持黄旭华的决定。



试验如期进行!100米、150米……,每下潜一个深度,就要记下有关参数。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一阵奇怪的声响。对此,黄旭华却波澜不惊、沉着冷静。他知道,这个响声是艇身受到海水压力之后的正常反应。

试验成功了!黄旭华和170多名官兵合影留念。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中国人最有底气的一张照片!黄旭华,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工事业的底气和胆魄!

深潜试验的结果令人振奋!但为了这一结果,黄旭华整整奋斗了30年,也苦苦等了30年。30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他没能回一趟家,没能看一眼自己的父母。

黄旭华从事的工作,在当时是国家的最高机密。绝对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所有人员不仅不能回家,就连写信都不能透露半点信息。

黄旭华和广东老家的父母、兄弟姐妹,几乎失联。“老三,你在哪里,做什么工作?”“老三,父亲病重,为什么不回来?”“老三,你忘记家人了吗?”面对亲人的质疑和询问,黄旭华只能忍住泪水,把家书悄悄塞到抽屉里。

二哥病重,他不能回去;父亲去世,他不能回去。兄弟姐妹都说,三哥不要这个家了,不要生他养他的父母了。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首次公开报道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传奇事迹。黄旭华把这篇文章寄给了母亲。黄旭华的身份部分解密之后,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从上一次告别到这一次相见,整整30年!30年,母亲记忆中年轻帅气的儿子,此时已是花甲老翁;30年,儿子记忆中硬朗慈祥的母亲,此时已是93岁高龄。

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理解?他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2017年11月17日,在全国精神文明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拉着黄旭华的手,请他坐到自己身边。这个曾经对核潜艇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人,获得了新时代的至高礼遇和尊敬。

2014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游弋深海40年后,光荣退役。它驻进位于青岛的海军博物馆,继续向后辈子孙讲述那段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却仍在服役。继续担任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



每天上午9点,他一般先打一趟太极拳,然后会准时来到办公室,开始半天的工作。每周他还要抽出一到两天,到研究所的新址去看看。他没有专车,没有司机,没有秘书。他什么都不要,只关心核潜艇。他说:“今天如果组织上没有叫我退休退下,那我一直坚持工作,做到我不能做为止。从1958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为止,没有离开核潜艇工作,就是我一个人,这一点我自豪了。”



对自己的一生,黄老把它概括为两个字――痴和乐。《财经人物周刊》栏目向黄老赠送了一件特意准备的礼物。这幅字画的内容,是黄老30年前写的一首小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黄老表示,这一“痴”一“乐”,正是自己一生的写照。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6 05:51 , Processed in 0.022137 second(s), 2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