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4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冲A股转型在即 富士康要甩“代工”标签

[复制链接]
144 0



  来源:北京商报

  2月9日,鸿海精密旗下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士康股份”)在证监会网站披露招股说明书,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也意味着,世界最大代工企业即将冲击A股上市。作为代工厂中的老大哥,富士康曾经借着人工成本低的红利,获得了不小的成功,由于近些年成本上升、利润微薄,该公司迫切需要一个机会摆脱“代工”的标签。但富士康到底能否借由IPO如愿,目前看来还有待观察。

  三大硬伤

  富士康股份承载着富士康集团的部分业务,而富士康集团是台湾鸿海精密集团在内地的业务主体,若上市成功将成为郭台铭在A股第一个资本运作平台。据了解,富士康股份本次IPO的保荐机构是中金公司。

  根据招股说明书,尽管富士康股份并非富士康集团的全部业务,但该公司全资及控股境内子公司共31家,全资及控股境外子公司共29家。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有员工约26.9万人,其中30岁以下的员工人数达16.05万人,占比59.65%。

  2015-2017年,富士康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728亿元、2727.13亿元和3545.44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达143.5亿元、143.9亿元和162.19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85.79亿元、209.58亿元和85.14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富士康股份是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专业设计制造服务商,为客户提供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新形态电子设备产品智能制造服务,同时也兼顾苹果供应链等富士康旗下最热门的生意。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冲击A股,富士康股份有三大“硬伤”。首先,该公司的前身福匠科技成立于2015年3月6日,到现在还不满3个年度。2017年3月,深圳鸿富锦向福匠科技出资500万美元等值人民币进行增资,福匠科技注册资本增至2000万美元。2017年7月21日,福匠科技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根据《证券法》此为硬伤,不过富士康股份已取得国家相关部门豁免。

  在富士康股份最新的股东名单中,有33位股东,持股总数为177.26亿股,第一大股东(控股股东)中坚公司持股72.93亿股,占比41.14%。中坚公司为一家投资控股型公司,由鸿海精密间接持有100%的权益,因鸿海精密不存在实际控制人,故而富士康股份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此外,这家公司还有庞大的负债,截至2017年底,富士康股份总资产1486亿元,总负债1204亿元,负债率约81%,相比于截至2016年底的43%上涨了近一倍。

  转型在即

  根据富士康股份发行的股票招股说明书,此次发行所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拟主要聚焦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21.17亿元)、云计算及高效能运算平台(10.05亿元)、高效运算数据中心(12.16亿元)、通信网络及云服务设备(49.68亿元)、5G及物联网互联互通解决方案(6.33亿元)、智能制造新技术研发应用(51.08亿元)、智能制造产业升级(86.62亿元)、智能制造产能扩建(35.45亿元)八个部分进行投资,共计投资额约272.54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富士康股份谋求A股上市,除了资金考虑,同时也是想要摘除富士康集团“代工”的帽子。从富士康股份A股招股书中可以看出,该公司的运营实力强大、业绩稳定,但也能看到最大代工厂的利润微薄,以及对苹果等公司的深度依赖。

  富士康股份在招股书中提示了客户集中度较高等风险。该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亚马逊、苹果公司、ARRIS、Cisco、戴尔、惠普、华为、联想、NetApp、诺基亚、nVidia等,皆为全球知名电子行业品牌公司。不过。前五名客户的营业收入合计数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6.81%、78.63%和72.98%;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0.5%、10.65%和10.14%。

  1988年,借着两岸结束隔绝状态、恢复民间交流合作的历史性契机,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在深圳创办了一家名为“富士康海洋精密电脑插件厂”的公司。

  上世纪90年代,坐享优惠政策和低人工成本的红利,富士康承接着各路高科技公司一波又一波的订单,从笔记本电脑到苹果手机,从数码相机到LED照明。此后20多年,富士康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电子产品制造商。

  不过,我国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使依靠低成本赚钱的外向型企业压力倍增。2008年下半年,富士康转盈为亏,税后亏损2086万美元。从2010年起,富士康加快了对内地的投资步伐。重庆、成都、鄂尔多斯、郑州、廊坊等地的厂区,或投入使用,或开始注资。同时,富士康规划压缩深圳厂区的员工规模。家电分析师梁振鹏坦言,成就富士康的是廉价劳动力,没有廉价劳动力,富士康不会发展到今天。从沿海到内陆,富士康的每一次转移都是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

  然而,富士康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内地的劳动力成本都在提高,廉价的劳动力已经难觅踪迹;另外,在科技与创新成为时代潮流的同时,代工似乎已经不太符合主流市场的节奏,因此,富士康集团甚至是鸿海精密也在积极转型。在此前鸿海精密举行的一场临时股东会上,郭台铭表示,鸿海精密不再是代工厂,已从硬件公司转型到平台公司。同时他对外宣布将在人工智能研发方面进行重大投资,未来五年内提供100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1.43亿元),从AI人才培育、IoT工业场域应用、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全力推动集团转型成为AI驱动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毫无疑问,富士康股份上市也是转型的一步棋。

  难甩标签

  其实,富士康集团近年来一直在尝试业务创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业务能够代替富士康身上“代工厂”的标签。

  对于富士康股份冲击A股的打算,产业观察家洪仕斌表达了赞同的意见。他认为,富士康是工业制造领域的代表性企业,这一举动不光对自身有意义,对同类型的中国企业也有示范作用。

  洪仕斌指出,从制造到创造,中国需要这样一批制造型企业脱颖而出,富士康股份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还有工业机器人,这些业务都在有效支撑该公司的转型升级,尽管这些业务暂时还不能对营收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但只要最终的方向正确,未来能朝着目标坚定地走下去,就能成功实现转型。同时,这也正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和捷径。

  据悉,富士康股份在当初注册时就承载着富士康发展工业机器人的使命,近几年来,随着一线操作员工荒的出现,富士康发起号称100万台大规模的工业机器人(机器臂)运动,以缓解用工短缺、提升质量稳定性等。

  郭台铭曾透露,富士康将逐步开放工业互联网数据,提供工业互联网的数据和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分为两种,一种是消费型数字经济,这种是可以有误差存在的;另一种就是制造型数字经济,它要求更准确。比如未来我们将逐步开放工业互联网,共享数据信息,服务于鞋子、服装、五金等小型实体经济制造行业。”

  他表示,过去五年来,富士康一直致力转型成为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平台。在此期间,把云计算、移动资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平台和机器人技术结合起来,整合为一个垂直集成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不过,梁振鹏则对富士康能摘掉“代工”的标签持怀疑态度。“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出,虽然有5G等其他技术的研发,但更多的资金将用于智能制造新技术研发应用、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智能制造产能扩建等,这些业务事实上还是‘代工’,智能制造其实还是代工的模式,虽然富士康已经收购了夏普,有一部分属于自主品牌,但工业互联网与代工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发展工业互联网并不代表不做代工。”

  他指出,所谓的工业互联网,包括前沿技术的研发,很大程度上还要依托于代工制造业,这种情况下,富士康就无法甩掉代工的标签。不仅是富士康,所有的代工企业都会打着IPO的旗号融资,但很多时候,工业互联网只是一个概念,不管生产什么样的智能终端,依然是以制造业为主。“富士康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主品牌,尽管现在有夏普支撑,但夏普的主要影响力在于电视,其他产品的影响力都有限。”

  北京商报记者石飞月/文张彬/制表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6 17:00 , Processed in 0.025224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