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7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贸易战 民族命运决战?散了,美国套路而已

[复制链接]
174 0
                        “加征关税针对中国制造2025”,这个笔者在上周五美国宣布当天就解释得很清楚了。

而本文的标题与结论,其实在第二天上午就已得出。在中方播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应约”与美国财政部长努钦通电话的时候,笔者就立刻明白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川普究竟要干什么】

虽然本文拖了整整一周才发出来,但在一片众声喧哗中,至今依然没多少人彻底看清川普的全套打算。

“打击中国制造2025”,这的确是川普政权提出的手段,但还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作为一、恐吓闹事的借口,二、谈判失败后的报复备选。



川普的主要目的,还就是找中国正经谈判。就如同川普、财长姆努钦均声称的,正与多个国家就贸易问题展开对话,并表示预计最终将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本来,川普用签备忘录发指示,而不是贸易代表办公室或者商务部直接发布商品清单,就是在充分造势的同时,留出了15天的缓冲期。而在清单发布之后,还有30天的公示期。5月初才生效。

结果,还没过几天,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就放话,说公示期可以再拖上个30天,6月初才生效。(看到后面你就知道,这真是一点都沉不住气)



这意味着中美贸易大战在真正开打之前,双方还有足够的谈判时间。实际上,川普政权的喊价越来越低。

从开始高喊的“立刻减少1000亿美元逆差”,到宣称的对600亿美元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征税,说要给中国制造2025找麻烦,再到后来才露出来的谈判要求――这才是美国的真实目的。

嚓,我说川普有胆魄玩个大的呢,还是老套路,真没劲!



【这套招数27年前就玩过了】

1989年,随着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美国开始把中国列入“特殊301条款”中的观察国名单。但即便这样,1990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仍达117.7亿美元。



1991年4月26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中国被列为“特殊301条款”重点国家。6月11日,美国贸易副代表梅西率10人代表团抵京,首轮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拉开帷幕。

双方争执的重要焦点之一,在于化学制品和药品的专利保护。而中国从当时的现实考虑,认为这样的要求是强人所难。

据统计,1990年,中国生产的783个西药品种中,有763个也就是97.4%是仿制药。“一旦认可化学与药品专利,中国化工和制药产业岂不是遭受灭顶之灾?”

美国还提出了包括“要求中国限期修改著作权法”、“要求中国人大制定保护商业秘密的规定”等诉求。要知道,当时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还是相当低的。



1991年11月20日,美国国务卿贝克访华后,离美国设定的最后期限只剩6天,时任外经贸部常务副部长、刚从北京市副市长调任不足半年的吴仪肩负重托,率团赴美,同以美国贸易代表卡拉-希尔斯为首的美方代表团进行最后谈判。

11月26日下午3点,希尔斯展开记者招待会,单方面宣布谈判破裂。第二天一早,吴仪率团回国,临行前,美方赶来通知吴仪,希望还能继续谈判。

美国于12月中旬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及电子产品等106种产品列出了总共15亿美元的惩罚性征税清单,而中国当日立即列出一份12亿美元的反报复清单。

――这相当于当年中国对美直接出口的1/6。

贸易战似乎硝烟滚滚,美方媒体已是一片喊打喊杀之声。美国政府又伸出橄榄枝,宣布再来一个月的谈判期,将时间界限延至1992年1月16日。

与此同时,双方新一轮谈判于12月16日再度开始。可见,喊着加税都是手段,谈判解决才是目的。

在苏联分崩离析,北方红旗落地的大时代波澜背景下,中美这一谈判每天谈判十余小时,持续近一个月,一直僵持到次年1月14日,仍然无法达成妥协。

中美双方谈判代表――两位铁娘子只得各自请示最高领导人。实际上,最后的《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是在直到1月17日下午才签订的。

这份经过了半年、六轮艰难会谈的谅解备忘录,其实主要内容只有两条,一是中国政府同意按中国专利法,给予所有化学和药品发明20年专利保护期。

二是中国政府承诺,将在半年和一年内加入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和保护唱片的日内瓦公约。就这么点事。

为此,双方谈判官员,拍了多少次桌子,互放了多少次狠话,甚至互相对骂对方是“小偷”和“强盗”,最后都在最高领导人的政治决策下,成了过去时。

美国达到了基本目的,也就撤销了征税清单。



【“复关”“入世”背景下的博弈】

但美国以中方保护知识产权不力,侵权行为失控为由,于1994年6月和1996年4月两次将中国列为特殊301条款重点国家,中美双方就此展开了更为激烈的双边谈判。

1994年6月,USTR发起对中国6个月的“特别301调查”,到94年底,USTR提出了一份涉及向24类、价值28亿美元的产品征收100%重度惩罚性关税的报复清单。

――这相当于当年中国对美出口的1/7。

中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马上宣布,如果受到美国的制裁将同时进行反报复,也列出了一份反报复清单。双方再度剑拔弩张。

美国将“最后通牒”的时限定在1995年的2月4日,也就是农历大年初五,立春之日。

而当2月4日到来的时候,一如既往地谈判未果。美国又通过新闻发布会宣布,时间推迟到2月26日。说是“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预留三个星期的宽限期”。

又是经历了近一年的9轮艰难谈判,最后两国各自做出让步,于2月26日签署了第二个知识产权协议,即《中美贸易协议》。

文件强调,两国继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双边保护与合作,中国要从司法,特别是行政执法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全国实行为期6个月的重点执法期,重点查处假冒、盗版等侵权行为,对盗版侵权严重的企业停业整顿,保证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执行。



1996年4月,USTR发布年度报告,指责中国没有认真执行1995年协议,第三次将中国确定为“重点国家”。

5月15日,USTR声称如果中国不采取措施,美国将从6月17日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和电子产品等价值3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100%惩罚性关税。

――这相当于前一年中国对美出口的1/8。

在美国公布报复清单的同日,中国也公布了一份对美国贸易反报复的清单,涉及对美国生产的家电产品、汽车、通讯设备等进口征收100%的特别关税,暂停进口美国电影等音像作品,暂停受理审批对美国农药、药品的行政保护审理,暂停审批美国在华设立商贸分支机构和代表处等。

6月13日至17日,经过5天的磋商,中美双方达成一致,签署了第三个《中美知识产权磋商协议》。这一磋商协议规定:

(1)对美国的出版物和音像制品进口不设限额,并将关税从60%降至9%-15%;

(2)允许美国公司与中国实体建立生产、复制音像制品的合资企业。但产品的销售要通过与中国出版社签订合同进行,接受中方审查。

美方也放弃了在中国创办出版社、音像制品公司和计算机软件公司的独资企业要求。自此,中美经贸争端才开始缓和下来。



【90年代的艰难时世】

好了,根据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的结论?

1、历史证明,美国人不拉出个征税清单出来威胁一下,就根本没法找中国谈一谈正事。大概中国理都不会理。

读懂了这一点,也就基本读懂了今天的局势。

2、美国人搞所谓301条款,其实只是虚晃一枪,为了达到其他目的的博弈而已。

当时美国想要的,无非就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盗版,音像制品准入这些合乎国际贸易规则的常规要求。

但即便这样,谈判也往往非常激烈,多次交锋。美国事先放出来的“最后期限”,一般都得自己延期。经过多次激烈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妥协的协议。

3、那是中国相对很弱势的时代,美国也占不了什么便宜。

实际上,中美就301条款的要挟与对抗,从根本上来说,还只是一个配角。

在风云动荡的90年代,贯穿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的一件大事就是“复关”与“入世”,这才是谈判的大背景。

中国根据实际需要审慎修改做法,也大力提升了国内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准。因为中国已在积极要求“复关”“入世”,内部法律规定应符合世贸规则。

1992年9月4日,第一次修改的《专利法》颁布,其标准已基本达到了世贸组织知识产权规则的要求,《版权法》、《商标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方面也有不小进展。



这本1991年国内翻译出版的川普著作,可以肯定就是无授权的译作。

像在1991年谈判,中国方面也是很有顾虑的,中国化工和制药产业会不会遭受灭顶之灾?结果是没有。

在专利制度的护佑之下,中国药企的创新精神与日俱增。根据200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我国化学药领域专利数据分析》显示,2002年至2008年,我国化学药领域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9.8%,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率达到42.8%,远超出国外申请量13.8%和授权量14.4%的增长率。至于现在,肯定是更高得多了。

4、美国最后没占中国便宜,但那的确是中国一个很弱势的时代。

90年代初,中美两国的经济、科技、军力、国力差距在几十倍以上。苏联解体,美国一家独大,中国的国际环境也非常不好。

由于国力不强,中国出口美国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类产品,谈判一旦破裂,不但关系到中方的出口,而且关系到大量人员就业和社会稳定。

更直接说,低利润的纺织品和服装是对美出口的主要商品,每年占对美出口总额的50%以上。这也正是当年“×亿件衬衫/袜子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出处。

而当时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纺织企业连年全行业亏损,还要争夺外经贸部的出口配额。最后不得不多次“压锭”减产,消灭落后产能,全国范围内大量职工分流下岗,一些老牌棉纺企业相继倒闭,从沿海到内地,各地都承受着煎熬的阵痛。

如果美国真的加征100%关税,甚至缩减进口配额,那对中国社会经济稳定无疑是雪上加霜。这种压力,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可以想象的。



【美国已经习惯了,不闹就办不了事】

其实说到底,美国90年代借用301条款的几次威胁,还不是最大的。2005年的汇率之争,才是美国真正喊得最大的一次,比现在川普嚷嚷的还要大得多。

1994年1月1日,中国把美元兑人民币官方牌价从虚高的5.8,直接一步到位,跳贬到了8.7(因为黑市早已按这个价格运转),贬值幅度达50%。这也促进了出口增长。

此后,人民币汇率始终在较窄范围内浮动,从1997年底到2005年初,更是长期锁定在8.28,逐渐显得低估。

2001年底加入WTO之后,破除了贸易壁垒的中国制造业如猛虎下山,2002年出口增长22.4%,2003年出口增长更是高达34.6%。全世界都没有意料到中国加入WTO后出口会增加这么猛。

从2003年起,国际社会强烈呼吁人民币合理升值。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升值与否的论战不断升级。但不管外界怎么说,中国就是不为所动。

2004年的统计数据出来之后,中国出口又猛增了35.4%,一年增长超过三分之一。

2005年4月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提案,要求人民币汇率必须在6个月内升值。

提案称,如果北京不同意让人民币升值,就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所有商品一律加征27.5%的惩罚性关税。这项修正案最终一旦成为法律,那中美经贸会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

因为2004年,中国统计的对美直接出口已达1250亿美元,若计入经香港转口部分,还会更高,大约在1600亿美元。这可比川普嚷嚷的600亿美元乘以25%可高多了。



【中国处理问题的本源,依然是自主决策】

但美国的威胁仅仅是中国政府决策的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重要因素――国际社会已经预料到,中国迟早要调整不合理的汇率,实现人民币合理估值。

在强烈的升值预期背景下,大量国际热钱趁低涌入,这些投机逐利的金融资本将在境内炒作资本与资源市场,对经济运行和调控造成强大冲击,甚至造成经济不稳定乃至经济危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拖得越晚,越为不利。



中国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升值2%,到了8.11。

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缓慢升值的态势。到2006年初,人民币升值大约8.07左右,到2007年初升值到7.8的水平,到了2008年初,升值到了7.3左右。到2008年7月,人民币升值到6.83,基本形成了这10年来我们所习惯的、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



这样的模式,打消了国际热钱的逐利预期,化解了金融风险,也并没有影响中国出口增长。

以人民币计价,2006年出口比2005年增长了20%,以美元计价增长了28.25%。除2009年受美国金融危机短暂影响外,中国出口迅猛增长的态势一直持续到2015年内部经济结构调整。

总结回顾到这,你看懂美国一以贯之的套路了么?这套路就是:不闹办不了正事。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8 00:34 , Processed in 0.020910 second(s), 2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