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458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揭秘:决定2020年中国经济走向的三大谜团

[复制链接]
458 0
                       
2019年,过去十年中最坏的一年,但也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

现在,它仅剩不到40天的时间。

形势正在起变化。

11月,央行的操作成为了市场最大的亮点,市场普遍预期,中国的降息周期确认启动了。但猪肉涨价真的不要紧吗?

近两周,连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政策也出现了放松微操作,让人不免臆想: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楼市2020年会迎来小阳春吗?

1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修订后的2018年GDP为919,281亿元,比初步核定数增加了18,972亿元,增幅为2.1%。明年不再有“保六”的压力时,还会有强刺激吗?

宏观调控是一盘大棋,这些事情会如何相互作用和牵制?

随着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靠近,矛盾、博弈的信号越来越密集,市场的声音、年末的经济金融数据,无不在影响着高层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对明年政策重心的部署。

现在,这盘大棋局上还留着三大谜,它们也会是影响2020年经济政策总基调的最关键问题。

<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第一大谜:<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为什么猪肉那么贵,央行还要降息?

11月,央行三度出手“降息”,这个超预期结果算是给市场吃下了定心丸。


但在猪肉涨价的现实之下、在“不搞大水漫灌”的承诺面前,宽松之路会怎么走?

10月生猪价格环比飙涨了20%,带动CPI一举破三、猛蹿至3.8%的高位。CPI破4只有一步之遥,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不过,进入11月后,猪价出现了短期回调,生猪(外三元)价格从10月底41元/公斤的高点快速回落至11月18日的低点32.8元/公斤。只是近一周又有了缓慢上涨的势头,11月24日的生猪价格为33.22元/公斤。


生猪(外三元)价格近一年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养猪网

11月猪肉价格的回落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进口肉类数量激增,力保供给。10月猪肉进口量比9月上涨了10%,同比增加了一倍,前10个月进口总量增长了50%。替代品牛肉的进口量也同比上涨了63%。

二是国内的供给开始触底回升。农业农村部上周五称,当前全国生猪产能下滑已基本见底。

10月生猪存栏环比降幅进一步收窄至0.6%,年底前存栏有望止降回升;10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0.6%,这是去年4月份以来首次止降回升,释放了强烈的积极信号。

但仔猪出栏需要至少半年时间,母猪从补栏到增加供应则需要18个月的时间,所以未来供应形势还是比较紧张的,农业部认为,“市场供应明显增加可能还要到明年下半年”。因此,猪价究竟是不是涨到头了,似乎也不好说。

三是居民“买不起就不吃”的心理,换成了吃更便宜的禽类,需求下降自然也会带动价格的回落。农业部给出建议,吃禽肉更有利于健康,禽肉生产更有利于减轻资源压力、更有利于环保。


诚如大家所见,猪价在11月的回落帮助央妈做出了降息的选择――

在“防通胀”和“稳增长”两个目标面前,央妈更看重后者。

10月份经济、金融数据超预期持续下行,透露出更大的隐忧。

11月22日,彭博引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的发言称:

<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猪肉问题只是时间问题,看用多长的时间来解决而已。<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

但猪价带来的结构性通胀并非没有压力。这一牵制一日没有解除,央妈一天无法走出进退维谷的困境。央妈在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新增了“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的表述,对目前猪肉带来的结构性通胀也有所预警:

<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要警惕通货膨胀预期发散”。

也就是说,一旦通胀外溢到其他物品,即便猪肉价格降下来了,通胀也不会跟着消失。通胀的预期会改变企业、消费者的行为。治理通胀是麻烦事,在经济下行期不可能打下总需求来防通胀。但不治理,就会约束后面扩大总需求的政策。

央妈不会“大水漫灌”。

中证报头版采用了四个字来形容此次降息周期的态势:

<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碎步缓降”。就像最近的动作,一次5个基点,只能慢慢试水宽松。华泰证券的首席李超货币政策的基调,描述为

<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稳健略宽松”。

<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第二大谜:<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为什么最近“房地产放松”的传言越来越密集?

央妈作出降息的动作之后,实体还没动,楼市的心先动了。

在过去两周里,深圳的豪宅税、上海临港的人才政策、广州的限购政策微调、北京吹风调整普宅标准,再加上影响房贷利率的五年期LPR下调5个基点……在下跌通道中挣扎的楼市已经蠢蠢欲动。

现在,市场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在融资渠道收紧的情况下,房地产的投资增速仍然比去年高,是今年稳增长的意外功臣。如果再收紧调控,一旦房地产投资的韧性走到临界点,就会影响投资增速。这种观点倾向于依靠房地产韧性的临界点来预期宽松的到来。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只有房地产的韧性走到临界点,将韧性变软了,经济机制才能慢慢纠偏,挣钱的机会也才能回到制造业中。说到底,在这场大国博弈中,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是“世界工厂”,而不是“房地产”。

未来,房地产政策的走向如何呢?

<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第一个信号。

11月22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在发言中表明:中国的逆周期调节政策还有空间,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

“房地产政策逆周期调节的空间主要在地方层面上,中央政府的统一政策目前看还没有调整的必要。”“应该给地方政府更多调节的空间。”

<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第二个信号。

央行的微量操作对实体经济的效果如何,一切尚不明确。

就目前来看,民间借贷的成本还在上涨。央行3季度报告表明,此前累计15个基点的LPR下调,并未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期间,3个月温州民间融资利率上升47个基点,1年期上涨7个基点。中金研报指出,除了货币传导渠道的疏通,当前非标回表及中小银行去杠杆的过程,也很大程度上腐蚀了降准及降息的有效性。


降实体融资成本这件事现在越来越急。

11月18日,国务院通报批评了建设银行、平安银行北京分行,而批评原因是――这两家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从中作梗。


一件原本是银保监会来干的事,上升至国务院层面,足见事情之重大。

<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第三个信号。

在2018年GDP修订之后,中泰证券指出,如果按2019年GDP增长6.1%测算,2020年增速只需略超5.6%,就可以实现GDP翻一番的目标。

这意味着什么?2020年中国经济不会有保六的压力。那么,此前“保六”逻辑下推导出的刺激政策、楼市放松,还会有吗?去房地产化的决心,先别提前低估。

信号是矛盾复杂的。

<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第三大谜:<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为什么“放水”副作用那么大,我们不选别的路走?

过去十几年里,国人对“放水”一词的记忆,实在不太美好。

上一次内外风险互相碰撞、给经济造成多重挑战时,中国启动了四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力挽狂澜。积极财政和适度宽松货币的政策组合,带来了超预期的放水效果,中国GDP增速也从2009年一季度的历史低点6.4%迅速蹿升至一年后的12.2%。


但用力过猛的调控在随后几年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效果,投资过热、土地财政、地方隐性债务、通胀高企、房价飙涨……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为了消化天量的房地产库存,中国又来了一轮前所未有的全国性货币化棚改,导致房价从一二线到三四线轮动上涨。到今天,中国经济还在消化上一轮放水带来的效应中艰难转型,费尽方法纠偏经济的脱实向虚。


那么,在这轮经济下行周期里,中国能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吗?

我们常怀希望。

2019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发出明确信号:

“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在减税降费之后,高层还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决心,令社会信心大为提振。

但是,牵马到河易,强马饮水难。政策堵得住钱向房地产输送的渠道,却无法完全左右钱的流动,要让社会资金自动投入到利润越来越薄的实体经济中,谈何容易。


在稳增长的压力面前,单靠货币政策发力显然还不够,这才有了去年央妈财爸关于积极财政的大争论,以及今年大规模发行的地方债。不过,今年央妈这边对财爸的期待还是没有消减。

央行智囊盛松成已经几度公开发言指出,财政应该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在最近一次“中国目前宜降息但不放水”的采访中,他再cue财爸:

“目前首当其冲的是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例如提前发行地方政府债,以支持基建项目开工,当然找到合理的项目也是前提。此外,减税降费也应持续。”

<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其实,3季度超出市场预期的,除了央妈,还有财爸――2020年的地方债究竟会不会提前发行?

从9月份开始,就有媒体报道,今年会提前下达部分2020年新增地方债。统计局发言人也公开表示,今年会提前发行明年部分新增专项债额度。

中金还认为,考虑到总需求增长走弱,政策空间短期受限,明年专项债会从2.15万亿元扩容到3.35万亿元,作为短期逆周期政策的主要调节器。

市场期待很高,事实上,等到现在11月底了,“发不发”还是没答案。每次出来一点风吹草动,国债收益率就是上下几点BP的抖动,债市交易员们都要被逼疯了。毕竟它再不发,社融撑不住,还怎么稳增长;但它要是发了,账要做到今年还是明年?

财政政策的内部决策时滞比货币政策长,但作用于外部的政策时滞比货币短。所以,发,可能也是猝不及防的事情。

<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有没有可能出现“创新”?

最新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11月21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

<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中国可以尽量避免快速地进入到负利率时代”,这个表述值得好好揣摩一番。

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到,中国可以不用那么依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而

<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只是一种传统的、常规的货币政策”。我翻了教科书,再三确认我学到的知识是:QE是非常规货币政策。这个发言的信息量很大。


今年5月31日,周小川曾对市场做出暗示:“‘7’不见得要当做是汇率的底线,汇率也不必过分关注所谓整数位。”8月5日,人民币对美元正式破“7”。

不过,也是在周小川发言同天,高层声明:<strong style="border:0px; font-weight:700; margin:0px; padding:0px">中国绝不搞量化宽松。


所以,这究竟是什么信号,各位可以自行意会。

在当前30多个国家的降息潮中,在全球加速冲入负利率时代中,中国是少有的利率较正常化的大国,短期内,逆周期政策仍有操作空
间。

在市场跌宕起伏的2019年,外资持续重仓中国,在债市股市“买买买”。在股市,截至11月中旬,今年以来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约2400亿元人民币,超过了2014年至2017年各年全年净流入总额。在债市,外资已连续11个月增持中国债券,截至三季度末,外资持有中国债券规模2.2万亿元,较2018年底持仓增幅23.4%。这些都显示出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长期来看,中国的城市化还有将近20个点的提升空间,中国这一波城市大发展还远未结束。

在能够深层次搅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技术革命来临之际,后发的中国第一次站在了可以与列强比肩的潮头,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

这也意味着,未来10年的机遇将大不同于过去,中国的未来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你,准备好了吗?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12 13:42 , Processed in 0.022528 second(s), 3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