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478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The Queen》:站在幕后的女王

[复制链接]
4780 0


片名:The Queen (女王)
类别:剧情/传记
导演:Stephen Frears
主演:Helen Mirren,Michael Sheen 等
上映时间/出品:2006.10/米拉麦克斯
奖项: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
评价:★★★★ (Excellent)

      究竟是什么让这部电影如此引人入胜,如此真实而客观?在被它几近还原历史的风格吸引了90分钟后,我仍不知道如何表达。也许答案简单的正如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所给出的:精彩的剧本和从外表到内心复制了伊丽莎白女王的Helen Mirren。
      1997年夏天,年轻的领袖托尼-布莱尔领导的工党取得了英国议会大选的压倒性多数席位。他将入主唐宁街,成为英国20世纪最年轻的总理。他上任的第一天,就是到白金汉宫接受女王的任命。
      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变革气息。改革派的布莱尔恭敬地向这位代表君主立宪国体的皇室之主行礼,却没想到她的第一句话却是:“你知道怎么按核按钮了么?”这当然是句玩笑。他是她的第十位首相了,她已习惯于政权的更替;而这不代表她不关心时事。她了解布莱尔的执政方针,甚至是他妻子的立场——从她对自己行礼的动作和表情中就能看出来。
      然而,比布莱尔施政演说更早到来的,是一场突如其来、震惊世界的悲剧:备受爱戴的戴安娜王妃在法国遇车祸身亡。如何处理这个事件,不仅急迫的摆在布莱尔面前,更直接的把世界注目的焦点聚光在了伊丽莎白二世身上。
     《The Queen》仿佛是一部皇室内部成员的日记,“真实”的再现了戴安娜王妃死后一星期内英国皇室(女王)和政府(布莱尔)的反应。我们随着镜头第一次深入到了那个高贵、庄重的女人的心灵。她是如此刚毅、固执、坚持原则。她坚决反对把戴安娜的葬礼用皇家的名义公开举办,并拒绝公开露面,悼念她两个孙子的母亲。在原则上,她是正确的,因为戴安娜已和查尔斯王子离婚,已不属于皇室成员;她与查尔斯的婚姻和各自的绯闻自从两人结婚就成为各大媒体炒作的猛料。作为一国之君,她需要严守规矩,维护皇室的尊严。于是她选择让全家离开公众视线中心,到温莎城堡修养。
      我们从女王一家听到戴安娜的死讯以及每天不得不接触的媒体消息的反应就能看到皇室对于戴安娜的态度。女王早已不当她是一家人;她的丈夫更是厌恶于黛安娜过分曝光于媒体并随便的讲话。但对于公众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直率的、有着极大爱心的、平民的王妃。当媒体开始炒作皇室迟迟不肯出面表示悼念时,人们的情感聚集成了大潮,涌向了白金汉宫。
      作为新当选的首相,一个有着改革志向的领袖,布莱尔的态度更加的务实。他了解皇室的信誉甚至整个体制将被这个事件所伤害;同时,他也清楚的了解民众的诉求。在无法与女王达成一致后,他代表政府表达了对于戴安娜的哀悼,并给予她“人民的王妃”的赞誉。这一站位使他的政治声望大大提高,同时更加孤立了皇室,为伊丽莎白二世增加了更大的压力。
      伊丽莎白女王是如此的刚强,甚至拒绝媒体的呼吁:在白金汉宫降半旗致哀。原则上她当然也是正确的:那是她的旗帜,只能在国王本人身在宫中才能升起,几百年来没有例外。但是,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Modernize”,这个挂在她嘴边的词终于让她体味到了含义。她的皇家顾问团队同意政府的意见,也要求公开的举办葬礼,并采用她在世的母亲未来要用的那套葬礼仪式——因为时间仓促,只有这套仪式被排练过。媒体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低迷的民调甚至显示四分之一的英国人支持废除这四百余年的君主立宪制度。
      影片除了应用当年英国民众真实的行为的录像,其他地方均为表演还原。另一个聪明的视角是它没有浪费胶片在表现普通民众的反应上,因为有一个角色能清楚的代表他们:布莱尔的妻子。我们从他们之间的对话就能清楚的看到她是一个左翼的、倾向于废除君主制的人。与布莱尔作为首相需要顾全皇室尊严和政府威信的大局不同,她在电影中像的是一个底层民众的传声筒。作为首相夫人,她是电影不可缺少的一角;而她恰巧在形象上和立场上都一举两得的填补了剧情的需要。
      伊丽莎白女王终于让步了。她与戴安娜截然相反的、惯于自我压制感情的坚韧的性格终于在独自开车去往狩猎场的路上迸出了脆弱的泪水。四周是如此安静,无人看到这一幕,无人理解。但是,她的泪水却在感染着9年后的、坐在银幕前回首这一切的我们。
      这部电影不是在借戴安娜之死的事件为英国皇室翻案。它只是准确的站在历史的角度,站在人性的角度表述着主人公的情感。我们仿佛是通过一个突发事件,跟在伊丽莎白二世的背后,看到了她作为女王、母亲、奶奶、妻子、女儿,更重要的,作为一个女人的角色的方方面面。她的责任、思想、性格、作风、言谈、举止,在这七天里得到了完整而饱满的展现。戴安娜受人爱戴是因为她的爱心,而爱心是作为一个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皇室的王妃本来就应该具备(或者说表现)的;她的亲民是在与媒体的密切接触中表现的,而快言快语也使她伤害了家族的隐私,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为一家之长、一国之君、一个饱经王室风云的71岁女人,伊丽莎白女王的一步步选择在影片里如此真实的展现给了我们。
      伊丽莎白二世的这一切是由海伦-米林(Helen Mirren)呈现的。她在影片中对于女王的塑造不仅是外表的相似,而且是深入骨髓般的灵魂般的再现——这种感觉很诡异,因为除了在电视上看到过她的模样,我并没有在现实中,或者说我们普通人都没有在“幕后”看到过她的言谈举止。而我相信当Helen Mirren的伊丽莎白二世造型作为片头,在电影开始时亮出了面部表情的时候,我们便会立刻共鸣于这种诡秘的感觉。这便是这部电影与众不同的魅力之一。这是继2003年查理兹-塞隆(Charlize Theron)在《女魔头》(Monster)里具有同样效果的表演之后我所看到的最震撼、最真实、最精彩的女性演出。Helen Mirren将无可争议的入围明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也将是影后人选的第一热门。

发表于06.12/07.1月号《枫华之声》(总第30期)

[ 本帖最后由 zfang 于 3-10 13:07 编辑 ]
表层是海水,底层是火焰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2

粉丝

114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11 20:53 , Processed in 0.023607 second(s), 2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