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73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致敬!今天你被这些"网红"刷屏了吗?

[复制链接]
173 0

  来源:央视财经公众号

  今天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作为我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今年,由两位科学家夺得,分别是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侯云?院士。




2017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王泽山 侯云德获国家最高技术奖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学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6项。此外,有7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据了解,今年的获奖成果凸显国家战略需求,粮食安全、疾控防治、资源利用、国防建设等领域均有所斩获。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表示,这次实行了定额的评审,三大奖的总数控制在300项以内。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近年来不断深化改革。近五年,三大奖总数基本呈现逐年减少趋势。同时,为遏制搭车报奖、拼凑报奖现象,规定2015年和2016年三大奖获奖项目的全部完成人,不能作为2017年推荐项目的完成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提交评审的论文专著数量,减少为“不超过8篇”,“重质量、轻数量”成为风尚。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陈志敏介绍,他们以奖励的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每一个节点做到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可追溯。

  王泽山:一生研究火炸药 攻克世界性难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每年授予不超过两名科学家,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奖金,今年获得最高荣誉的中科院院士王泽山,在火炸药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火炸药是武器能源的核心,高性能的火炸药是提升导弹、火箭、火炮等武器弹道性能的先决条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6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火炸药的性能,攻克了一系列军工难题。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泽山表示,火炸药对国防、国家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事这个工作,感觉有意义。



  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关键技术,90年代,他又着手研究如何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个世界军事难题。王泽山没有跟着国外的研究思路,而是独辟蹊径地解决这个世界难题。经过一系列材料、结构和工艺的创新,王泽山成功利用燃料的补偿效应,发明了一种低温感含能材料,让各种火炸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都能以同一速率燃烧。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介绍,直到现在,这个项目核心的关键技术,在各方面优于国外的水平。

  侯云德:建立阻击传染病的防线

  2009年中国人首次创造了人类干预大流感成功的记录,而主导建立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就是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另一位获得者侯云德院士。

  依托各级卫生医疗站,侯云德带领项目团队,迅速构筑起了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的技术体系。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云德表示,流感大流行,在人类的历史上,人类干预都没有成功过,但是最近一次,2009年流感大流行我们干预成功了。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侯云德学生 段招军介绍,全球第一个疫苗用了87天研制出来,这个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这个疫苗诞生以后,让世界卫生组织感到非常惊讶,做了评估之后,世界上所有的这种09年的甲流都按照我们中国的一针就够了,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创举。



  第三方评估表明,我国甲流的应对措施减少了2.5亿发病和7万人住院,病死率比国际低约5倍以上。作为我国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的专职技术总师,侯云德领导专家组设计了2008至2020年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重点布置病原体快速鉴定、五大症候群监测、网络实验室体系建立的任务,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我国的历次重大疫情,全面提升了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15 10:29 , Processed in 0.054506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