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559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生物灭绝加速 上世纪中国灭绝的10种野生动物

[复制链接]
2559 3
等待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7-7 0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可惜啊!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oceandeep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7-7 0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被吃掉了。。
心安乐处即身安乐处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7-7 0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我都快哭了!不行,得调整情绪去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著名动物保护专家郭耕认为,目前列入濒危物种目录的,中国占将近160种,1/4居多,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一个国家,但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选择。 <br /><br /> <br />我们到底是为了眼前物质追求,财富的占有,去剥夺自然,去侵犯其他物种的空间呢,还是选择一种有节制的生活方式,让自然,让野生动物,和谐相处,永远的延续下去? <br /><br /> <br />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而它们的灭绝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的。 <br /><br /> <br />  上世纪在中国灭绝的10种野生动物 <br /><br /> <br />(1)新疆虎(1916年灭绝) <br /><br /> <br /><br />新疆虎 <br /><br /> <br />原产罗布泊和塔里木河下游,1916年由斯文见于罗布泊、库尔勒。瑞典探险家斯文在其《罗布泊探险》一书中对当地人描述虎的遗骸被蚁类吞噬的情景进行了记述。 <br /><br /> <br />(2)普氏野马(20世纪60年代灭绝) <br /><br /> <br /><br /><br /> <br />普氏野马,又名蒙古野马。1881年,俄国的普热尔瓦尔斯基在新疆发现,将其定名为普氏野马。1890年,一德国人从中国捕到52匹野马,长途贩运到汉堡后,仅剩28匹,其中的8匹繁殖了后代。但真正野马的最后一次观察记录在20世纪60年代,此后再无踪迹。 <br /><br /> <br />(3)高鼻羚羊(20世纪60年代灭绝) <br /><br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塔山等地区有不连续分布,此后再无踪影。<br /> www.winnipegchinese.com<br /> <br />(4)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 <br /><br /> <br /><br /><br /> <br />台湾云豹,又名龟文豹。上个世纪60年代尚有猎取记录,因森林的砍伐,对皮毛、豹骨的需求,其数量直线下降。1972年始,宝岛不再有豹。 <br /><br /> <br />(5)直隶猕猴(20世纪80年代灭绝) <br /><br /> <br />直隶猕猴曾是中国分布最北的灵长类动物,河北雾灵山便是作为猕猴分布北限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20世纪后,人们涌入雾灵山地区砍伐,直隶猕猴灭绝于雾灵山。 <br /><br /> <br />白头鹳(灭绝年代不详) <br /><br /> <br /><br />白头鹳是一种大型涉禽,集群生活在沿海及内陆沼泽、泛洪区。从上世纪50年代后就一直无野生报道,因此断定,中国境内可能灭绝。 <br /><br /> <br />(7)豚鹿(20世纪70年代灭绝) <br /><br /> <br /><br />豚鹿,我国仅在云南耿马和西盟县边界发现过。科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调查时仅仅发现了屈指可数的几只,上世纪80年代再做调查时,已绝迹。 <br /><br /> <br />(8)小齿灵猫(20世纪80年代灭绝) <br /><br /> <br />小齿灵猫,国内仅分布于滇南西双版纳勐腊和勐养。除20世纪70年代在勐腊曾获2个标本,在景洪、勐养收购到3张皮子外,上个世纪80年代后再无踪影,估计已经灭绝。 <br /><br /> <br />(9)镰翅鸡(2000年宣布灭绝) <br /><br />镰翅鸡分布于小兴安岭及黑龙江下游,国外见于西伯利亚。1986年、1987年调查时,已无踪影。2000年新华社发布消息,黑龙江动物所经5年调查,没有发现镰翅鸡,当地老百姓也已几十年没有见到。 <br /><br /> <br />(10)冠麻鸭(20世纪中叶灭绝) <br /><br />  冠麻鸭,又名凤头麻鸭,原产中国东北、日本、朝鲜、俄罗斯。人们曾于1877年、1913年、1916年分别发现过。直到1964年5月16日,在海参崴出现过一雄二雌三只,但后又神秘地消失。估计冠麻鸭已于20世纪中叶灭绝。<br /> www.winnipegchinese.com<br /> <br />专家:许多珍稀蝙蝠被吃没了!<br /> www.winnipegchinese.com<br /> <br />据测算,目前地球上动物的灭绝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快,竟然比2000年前要快上1000倍之多。 <br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张树义研究员是专门研究蝙蝠的专家,在他所研究的领域中同样存在着即将消失的种群,值得深思的是,有些恰恰是被人吃掉的。<br /> www.winnipegchinese.com<br /> <br />现在蝙蝠种类和数量都比二三十年前减少了一半<br /> www.winnipegchinese.com<br /> <br />无尾蹄蝠,俗名称为无尾空面蹄蝠,这种无尾蹄蝠现在仅存只有几百只的数量。张树义说,如果一个小型动物的种群只有几百只的数量,那这个种群就已经太稀少了,可以说甚至比大熊猫还要珍贵。 <br /><br /> <br />今年3月份,张树义带着几个研究生一同来到了福建省武夷山,做实地的考察和采药。中途张树义因事提前回到北京,留守的几个研究生偶然在武夷山发现了稀有的无尾蹄蝠。 <br /><br /> <br />中科院动物所在读博士李钢向记者介绍:当时的考察和采药主要就是针对在山上的自然山洞和废弃的矿洞。一个老乡说,在山上有一个矿洞,已经有很长时间都没有用过了,于是,就请这个老乡带路前往矿洞。这个山洞并不是很高,差不多不到两米吧。一看就知道是人为挖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几个人就拿出了装备和手电筒,进入了山洞。山洞里面都是水,有小腿肚深。 <br /><br /> <br />李钢用手电筒一照,发现里面差不多有将近一百只的蝙蝠,然后就随机抓了几只,并用随身携带的设备给这些蝙蝠拍了照片,并且将这几只蝙蝠的翼膜取下做样本后,将蝙蝠放走。 <br /><br /> <br />翼膜样本保存在酒精里,可以提取这些蝙蝠的DNA。李钢说,他们当时看到的蝙蝠多为中华菊头蝠、小菊头蝠、中菊头蝠,但是其中有一只竟然是难得一见的无尾蹄蝠。 <br /><br /> <br />对于这只珍贵的无尾蹄蝠,张树义研究员非常重视,他说,现在这些蝙蝠,不仅仅是无尾蹄蝠,无论是从种类还是数量,都比二三十年前减少了一半,这样的推测还是保守的说法。 <br /><br /> <br />吃蝙蝠最严重是广州海南 <br /><br /> <br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种小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骤然下降呢? <br /><br /> <br />张树义说,首要原因是人类盲目开发洞穴。有一些政府为了当地的旅游业,开发很多洞穴吸引游客,这样将蝙蝠最重要的栖息地破坏了。其次,现在为了杀害农作物里的害虫,就大量地使用杀虫剂,这些杀虫剂杀死害虫的同时,也将这些害虫的天敌蝙蝠杀害了。蝙蝠长期的飞行,要保持身体的恒温就需要大量地吃害虫,它每一天能够吞下自己体重1/10重量的害虫,蝙蝠数量的减少对农业是一种危害。再则,盲目地砍伐森林。最后,是对古老建筑的破坏,这个虽不是主要的原因,但是因为有一些蝙蝠是栖息在古老的建筑里,所以同样会破坏它们的栖息地。 <br /><br /> <br />除了这四点,张树义研究员还说出另外一个造成蝙蝠大量减少的原因:就是人们为了获取野味,将蝙蝠捉来吃掉。最为严重的在广州和海南。 <br /><br /> <br />张树义研究员说,很久以前,海南的生活水平很差,所以当地的一些居民就将蝙蝠捉住,煮来当肉吃,这样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在广州,这几年因为居民们都富裕了,开始迷上了吃野味。他们捉来了蝙蝠,并不能分清哪些是很珍贵的,哪些是普通的,有很多珍稀的蝙蝠就这样被人吃少了,甚至吃没了。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评论 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9

关注

75

粉丝

937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5 17:25 , Processed in 0.023006 second(s), 29 queries .